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师生风采- 导师风采

导师风采

我和我的导师高社干教授

2020年11月30日 21:16  点击:[]

导师简介:

高社干博士主任医师,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河南科技大学肿瘤研究所副所长,肿瘤内科主任,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委员。从事科研工作20余年。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发表论文:SCI论文39篇,其中,8篇第一,17篇通讯,国家级和核心期刊70余篇,主编论著4部,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河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河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河南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交流20余次。河南省首届特殊津贴获得者,河南省青年科技领军人物,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洛阳市首届优秀科技领军人才,洛阳市优秀专家,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作者简介:

米优嘉,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2018级肿瘤学研究生。

谨以此文献给我敬爱的导师——高社干教授感恩您的悉心教导!

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 —— 杜牧《雪中书怀》时间在流转,一秋又一秋;师生,绵绵之情,伴着四季,不断又不绝。

——题记

初见-缘起

2018327日,是我们研究生复试的日子,也是我第一次见到高老师的日子。高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位一说话嘴角、眉眼处就散发出笑意但又不失严谨、认真的学者。还记得复试完去办公室找他签字的时候他对我说:“做我们肿瘤内科的研究生很辛苦,你要有心理准备,这三年不仅要学着成为一名好医生,更要兼顾科研,做好研究。”那时的我对于临床,对于科研大脑都是一片空白。高老师期望我能够利用研究生学习的几年时间在临床技能及学术上都有所成长和积累,而我面对这样一位可亲的智者,给我指引未来的方向,这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让我对研究生生活有了更加美好的憧憬与向往。就这样我走上了临床兼顾学术科研的道路。

触动-缘深

带着新生新入科的新鲜劲儿和对未来三年研究生生活的憧憬,我来到了肿瘤内科,开始了提前实习。在肿瘤内科,医护人员查房交接班时,必须用英语交流。高老师曾经说:我有多方面的考虑,主要是为了带出一个好团队,我们既做临床医生又做研究,病房内是很重要的一个授课场景,那就无法回避病人的一些情况介绍,可是肿瘤’‘病变’‘复发’‘转移等词汇对患者来说太过刺激和不尊重,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再者,做研究掌握英文是必须的,所以我就做了这要求。其实一开始特别紧张,不知道如何说,时间久了发现不仅自己的医学专业英文得到了提升,而且对于病号的诊断治疗思路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除了学英语,每周一晚上是我们科学术交流的时间,在医院一楼会议室,先是临床的会议,每周都会有老师讲不同肿瘤治疗的最新进展,之后便是实验室的会议,要求每个人汇报这一周来自己所负责那一块的进展,虽然有时候经常开会到深夜,但是大家都不知疲倦依旧斗志昂扬。高老师说过:科研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对于新入科一窍不通的我,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更加明白了如何成为一名新时代全方面发展的好医生。

入科一个月后,高老师就让我们去实验室学习实验技术,为以后的课题开展培养自己的科研思维。在这里真的很感谢高老师能给我机会去学习临床以外的知识。在实验室逐渐了解了我们以后主要的研究方向,了解到了牙卟啉单胞杆菌(也就是Pg)对于食管癌的作用。说到Pg这个小小的细菌,高老师真的是倾注了很多心血在上边。他是一个有心人。他能把他听到的或看到的很多事都与他的研究联系在一起。几年前他去美国参加一个学术会,有一个研究口腔的人提到这个细菌,高老师当时就想到这会不会和食管癌有关系?他回国后就开始研究,一直到现在,带领我们一起,走在食管癌研究的浪尖上。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目前影响因子高达33.900)特刊刊载了高老师领衔的食管癌研究团队历时三年进行的《卡培他滨或联合奥沙利铂对比5-氟尿嘧啶在中国局部进展期食管鳞癌的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研究》,标志着该项研究赢得国际权威认可,并受到国内外高度赞誉。这是我们肿瘤内科乃至医院的骄傲。

去年11月初,一篇《科学家的司机》刷屏朋友圈,里面讲述了一位司机长期受医学博士影响而熟知食管癌研究知识的故事,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和兴趣,连带着科学家和司机都成了网红。这位科学家就是高老师。我们都知道河南安阳林县是食管癌高发区,高老师每年都会带领他的团队下乡做流行病学调查,很荣幸的是,我入学后就参与了一回,在安阳半天取样本半天做义诊,不仅仅只顾我们自己的科研,也给村民带去方便。吃饭的话我们就在老乡家里支个锅,吃大锅饭,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大家都乐在其中。

今年的4月,我也有幸跟随高老师参加了河南省抗癌协会举办的食管癌学术交流大会,在台下听着高老师激情洋溢的介绍我们近几年的学术成果及对未来的展望,我的心里全是满满的自豪,为自己能跟随一个有梦想肯拼博的导师而感到骄傲!

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民曾说过:食管癌是中国人的疾病。高老师也时常对我们说起这句话。科研和生活不是割裂的,科研就在我们生活中,做群众需要的科研才是真正的科研。

感激——缘伴

研究生阶段能遇上一位值得我一生尊敬的好导师,我是幸运的。也许我不是高老师最好的学生,但他一定是我心中最好的老师。未来的临床与科研道路还很长,但是有高老师的指引,纵使前路荆棘满布,我都会勇往直前。感谢勇敢的自己,选择了读研,选择了高老师。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他那高尚的品德与那严谨的态度都让我受益匪浅。我想对高老师说: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您对我的鼓励和督促定会在我耳边回响,您对我的悉心指导和教诲我将铭记于心。成为您的学生是我的骄傲,我期待未来的我也是您的骄傲。

在这里,学生想对您说一句:高老师,您辛苦了!


上一条:我和我的导师何涛教授 下一条:ICU战场永不停息的女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