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师生风采- 导师风采

导师风采

导师和我的研究生之路

2020年11月29日 21:02  点击:[]

导师简介:

导师经历:北京大学数学院博士,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博士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访问学者。

导师荣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与特别资助获得者,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河南省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个项目;现担任2个国际期刊的编委。

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 模式识别 图像处理

学生简介:

张宏艳

河南科技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系研究生

    未上研究生之前,我一直是一个浑浑噩噩的人。一直觉得人生苦短,何不得过且过?所以,我之前奉行的人生哲理就是:将就。没错,就是将就这两个字。遇到变故时,我只想着如何融入适应当下环境,而不是努力解决问题。是您这两年一直在我身边鞭策着我,使我愿加倍努力地,老师,使我改变。

当时我的保研结果确定之后,我在学校官网上看到研究生导师的名单,董老师是我大二时候的任课老师,老师学识精专、待人热情、为人真诚,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能够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讲。而且我发现董老师研究的方向正好是我感兴趣的图像处理。

经由学院的其他老师介绍,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给董老师发了一封自我简介的邮件,老师第二天就给我回信了。回信的内容是很高兴我能报他,并询问了我一些更详细的个人情况,还给出一些关于入学之前的建议,这让我很是感动,礼贤下士在我之前的求学生涯中是不多见的,也许是我已经习惯了老师高高在上、学生诚惶诚恐的学习生活姿态。然而董老师给我的邮件回复中,并未见得任何居高临下的姿态,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关爱,体现身份差别的仅为长者之风。

董老师不仅在学术上很有造诣,而且是一位朴素、严谨的导师。董老师总强调,科研注重两件事,一个是要诚信,另一个是要有创新。做科研如同做人,应该讲诚信,千万不能弄虚作假。他总提醒大家,之所以读研,不是仅仅因为要换一个好工作而是要通过这几年学习,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在研究中,他强调,写文章要有一个研究的过程,不可随便凑合。选题要新,角度要准确。不能安于现状,要与世界高水平的研究看齐,要有自己的想法。


第一次谈话,董老师听完我的介绍,看了成绩单,他比较高兴,欢迎我加入。他问了我一句:“虽然你的成绩排名很靠前,但是我只想问你一句,能不能吃苦?”我坚定地回答道:“能!”。老师笑称:“只要你肯吃苦,肯学习,哪怕你是零基础,老师也会手把手的教你”。还关心的询问,我喜欢什么方向的研究,让我在他的研究方向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他教诲我说,只有自己真的感兴趣,才能更加努力,才能更好的深入研究这个方向,将来才能有好的文章,好的成绩。

特别开心能得到这样一个机会,在与老师交谈一番之后,倍感亲切,也深深感受到了知识带给人与生俱来的魅力,以及曾经觉得多么高精尖不可攀的理论与我那么近,我可以获得一个这么好的机会去认识这些东西,之后谈到了老师在未来一年的对我的指导工作该如何进行,感觉一扇通往更深奥的未知与更富有趣味的未来的门就在我的面前,而董老师正是那位开门人。

他学识渊博,总能在关键时刻在学术上给予学生极大的帮助和指导;

董老师平日的工作繁忙,除了在校内讲课、申请项目,还要到校外做学术报告和开会,所以经常出差,可是他对于我们的指导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并且每周都会轮流安排2-3位学生讲解1–2篇经典文献,给了大家更多的公平的发言机会。每周的组会老师基本是场场必到的,似乎只有在组会上他才会表现出对我们严厉的一面。每次听完我们的汇报,他都会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的所在,并给出指导性的建议。经常的交流、沟通,会让我们的视野开阔,获得更多的学术灵感。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期间我们学会如何平衡时间,把握自己的方向。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导师,是生活的先行者,也是学业的引路人”。

他是一个智商极高的人,同时是一个非常负责,做事雷厉风行,十分注重效率的导师!

董老师总能迅速看出问题的关键所在,迅速给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我记得研究生开题的时候,我忙到晚上十一点,然后把PPT发给老师,当时老师在国外学习,令我没想到的是,老师在接收到PPT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立刻总结出其中的亮点,以及需要继续补充的不足之处。在这个开题的整个过程中,预演就进行了好几遍,除专业知识外,还包括演讲时要注意的细节,如语言,着装,手势运用等,“你的专业底子薄,不要跟别的同学比,要多看书,在你自己的基础上前进,不要急于求成”。表示如果我有问题,随时可以问他,又给我推荐了许多查找文献的方法和编程的软件,使我的心里安定了不少。

他品德高尚,不管物欲横流,总能指引学生向往纯粹、自由之学术精神,对科学和自然充满敬畏之情;

他为人和蔼,对待其他老师和学生都很真诚。他在所有的学生心目中永远都是好老师。

董老师告诉我们,身体和知识同样重要。他经常说:“吃好喝好身体棒,心无杂念静下来,坐下去,才能出成绩”,而且以身作则,不吸烟,不嗜酒,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目若晨星,气度温和而又不凡,锋芒内敛,给我们的印象好极了。

生活中,董老师对我们的关心也是无微不至。他总是会利用课题讨论的结束段时间,询问大家的近况甚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需不需要帮助等等。我们都备感关怀!

“静下心,沉下去”是您送给我们的忠告。时间保证虽是必不可少,但是效率更是第一位。做研究,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

“找准根据地”是您送给我们的忠告。做研究不是广撒网多捞鱼,而是应该像鸬鹚捕鱼一样,找准一个点,研究透彻,并以此为基准,猛追下去。

“量变引起质变”是您送给我们的忠告,时常记住培养学生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告诉学生变化不仅是好的,而且是必须的。要有足够多的积累,记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学习阿甘精神”是您送给我们的忠告。阿甘的坚持不懈精神,不去计较的努力,为自己的目标坚持到底,努力向前的斗志。第一,他肯定了奋斗的价值,第二,他肯定了专心做事的价值。我们的人生如果如阿甘般执著和释然,那么生活将会变得更美好。

“多听讲座,开阔视野”是您送给我们的忠告。但凡能够开了讲座的人,都是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的。通常都是些很有学问的大师,或者很有个人魅力的精英。我们的人生只是走一条单行线,当别人的人生却可以旁观和借鉴。听听他们讲诉的经历,观点,对于我们是大有裨益的。就算是内容你不感兴趣,就其在语言表达上的功夫,场面控制上的手段也是值得研究借鉴的。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是您送给我们的忠告。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虽然目前我们还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我们坚信,等我们完全习惯了优秀,优秀便定然会成为我们的习惯!

董老师还专门发了一篇名为“礼节问题”的邮件,指出在给长辈,老师,学长等所有你认为你比较尊重的人写信或聊天时,一定要尽量委婉客气。例如,应该称对方为:您,您好等等。结束的时候,要尽量说声谢谢或者谢谢您。这些都是最起码的礼节,而且说到他接触了很多人,发现其实越是厉害的人,平时的言语越客气,越谦虚。万丈高楼平地起,其实,人的成功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不要觉得这些都是不起眼的小事。由此,我对老师更加的敬佩了,老师不仅仅是教会知识,更多的时候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会学习。

董老师经常为我们分析了硕士和博士将来就业的不同方向,以及近年趋势。最后,我放弃考博的想法,决定去社会上更多地实践一番。这一次,我觉得自己真的是十分的幸运,我的导师不仅在学术上指引我,更是我生活方向的领航人。愿意在学生身上花时间,最重要的是愿意分享观点。指导学生就像家长教育孩子:严厉、明确、善良和慷慨。谢谢生活让我遇见了您,成为您的学生。我想我这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

老师是连结学生通向科学世界和未来人生的桥梁,他们的品德情操和科学态度无不是学生跨越幽谷攀向高峰的桥梁,言行点滴无不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董老师是个好导师,希望我之后的研究生之路能够与老师愉快相处,共同进步。


上一条:人生有你,真好 下一条:研途遇良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