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董永生,男,北京大学数学院博士,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博士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访问学者。IEEE高级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曾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与特别资助,北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奖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河南省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个项目;现担任2个国际期刊的编委,先后担任30多个国际权威期刊的审稿人。
作者简介:
贾怡婧,女,河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图像融合,数字图像处理与图像融合。
如果说我能够看的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
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时光匆匆,转眼间我已经在科大度过了研一的半个春秋。回想以前,思绪漫天。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年少时总梦想仗剑天涯走南闯北,高考后挑学校挑来挑去奔向了南方。才不在意父母眼底的担忧和身后家乡的思念,后来渐渐才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晚上读懂了那份担忧。“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离了故乡才能体会到那份牵挂,四年在外求学,没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豪气,心心念念的只有家里的小院子和院子里被切割的四四方方的天空。“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或许不管你是贫是富,在面对故乡时,都是一个普通人,而无论什么时候,故乡都会对你敞开怀抱,给游子不吝的爱。
去年春天,我走进了科大的校园,在这个离家不远的城市里继续我的求学之路。没有像本科时那种兴奋,即将与导师见面的我更多的是满心的忐忑不安。之前知道科大,但并没有走进去过,没曾想有一天会有机会变成这里的一员,日子兜兜转转,一切或许都是最好的安排。
那天下午考完试与导师见面,直到现在都懵懵懂懂像在梦里。导师很和蔼,表面看去十分严肃,又带着做学术人特有的严谨与认真,一双眼睛不大却有神,像是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一直对我说别紧张,不要担心自己能力不够无法做出好的结果,要相信勤能补拙。要知道导师在专业领域有很高的造诣,但他却告诉我说,他曾经也是从迷茫中走过来的。又聊了几句谈到了以后的研究生规划,跟我谈了很多有关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的方向选择,教诲我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这样才能真正深入进去研究。我觉得我就像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连方向也找不到,跌跌撞撞之时忽然有一双手牵起了我,把我领进了跨进未来的大门。
开学后第一次踏进实验室,就觉得加入了一个大家庭,老师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带着我们平稳前进。开学后的第一次聚餐,老师带着我们,却把菜单交到了我们手里说让我们多点一些自己爱吃的菜,又笑得那么温和,恍惚间真的体会到了师父的含义——为师为父。席间大家都有些拘谨,而我们这些刚踏入研究生阶段的孩子就更加紧张,他毫不在意,还对我们讲起了他出国做访问学者时的事情,说起了他读研时候的经历,只让我们慢慢来,一点一点适应新的阶段,如果有什么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自己拿不定主意,也可以跟他讨论。
导师学识渊博又为人和蔼,他对学生的教导似春风“润物细无声”。
导师平日里工作繁多,除了要在校内讲课、申报项目,还要经常参加学术报告和会议,但这并没有让他疏于对我们的指导。他要求我们精读文献,之后在每周的讨论会上将所读的文献分享给大家,还要求我们做PPT。一开始我十分害怕而且也不理解导师的这个要求,又加上本科的时候完全没有读过任何英文文献,我在看的时候总是要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去查,读的十分痛苦,密密麻麻的笔记记了好多页,却还是感到云里雾里。但该来的还是要来,终于轮到我第一次站在会议桌前给大家讲文献了,我打开PPT,紧张的连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也不知是怎么,连话也说不流利,几乎是全程看着笔记念完的。讲完以后我羞愧地看着老师,但不曾想他对我露出了鼓励的微笑。他对着我说:“这次的这篇论文,PPT制作的很不错有条理,虽然是第一次讲,但是能把文章的逻辑讲清楚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丝毫没有批评我,还细心为我修改了几处PPT做的不规范的地方,对我没有讲清楚的地方补充了几句。后来又过了几周,经过了这样几次魔鬼训练,我忽然间发觉自己对上台讲PPT丝毫不惧了,连阅读文献都渐渐摸索出了方法。少时学《师说》,文所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想,导师对我们,是浸润式的教育,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导师对工作专注又认真负责,真正是“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有一次看论文,需要提交审稿意见,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些的我仔仔细细看了很久,但提出的意见却寥寥无几,又因为有截止期限,我只能硬着头皮先发给老师过目,当时已经是晚上九点,我以为老师应该会等到明天再回复我批改结果,没想到过了半个多小时,收到了老师发来的满满批注的修改意见,还告诉我说如果有地方不明白可以问他。我想趁着刚写完好好修改一番,对着论文又仔细查找修改,时间不紧不慢地走着,但我却没有注意,碰到了好几个问题又在微信上询问老师,想着老师明天打开手机能回复我。却没过几分钟接到了老师的电话。原来,他看到了我的问题,想尽快帮助我解决,又怕打字说不清楚,就通过电话手把手的教我。也是那一次让我发现导师几乎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但第二天他总又一如平常早早来到实验室,跟我们一起工作和学习这种精神鼓舞着我们一直努力不松懈。
导师经常告诉我们,身体和学习同样重要。他总是说,要二者兼顾才能事半功倍地做出成果。他以身作则,从不抽烟喝酒,每天骑自行车下班,若你见到他,也会觉得这是一位文质彬彬的谦君子。有一阵子我由于不适应气温骤降的天气不幸中了招,患上重感冒,只好跟老师请假去了医院,等到晚上收到了老师的关心,让我不必着急来实验室,好好把身体养好,等好了以后也要注意锻炼身体,不能老在实验室坐着学习。从小到大与这么多老师有了师生缘,却很少有老师催促我不要总窝在桌子旁学习,每天要注意锻炼身体,我不禁感动了。
老师总强调,科研注重两件事,一个是要诚信,另一个是要有创新。做科研如同做人,应该讲诚信,千万不能弄虚作假。他总提醒大家,之所以读研,不是仅仅因为要换一个好工作而是要通过这几年学习,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在研究中,他强调,写文章要有一个研究的过程,不可随便凑合。选题要新,角度要准确。不能安于现状,要与世界高水平的研究看齐,要有自己的想法。每次开会,他都会总结大家分享的论文里面新的想法和观点,还启发我们将这些新方法融入到自己的研究中去,举一反三,这样才能时刻有所收获。
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而导师就是我研途上的一盏指明灯,有他的陪伴,有他的教导,有他的关怀,纵使求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亦上下求索,朝着更好的自己努力。师傅易得,良师难寻,这一路走一路成长,得此,我早已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