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师生风采- 导师风采

导师风采

我和我的导师——同门兄弟姐妹的良师益友

2018年07月03日 09:19  点击:[]

导师简介:康立新1971年生,民盟成员,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骨干教师。1994年本科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94.07-2000.08在河南科技大学任教2000.09-2003.02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在职攻读硕士学位2004.02-2005.01 南京大学作访问学者,后又去上海攻读博士学位,之后一直在河科大外国语学院任教。康立新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近年来,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河南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出版专著2部。

作者简介:侯利英,女,中共党员,2016级翻译硕士研究生。2013年本科毕业于黄淮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之后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一年和外贸业务二年;2016年至今研究生就读于外国语学院,师从硕士研究生导师康立新老师,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

我和我的导师——同门兄弟姐妹的良师益友

初识篇

那是2016年9月末的一天,我与导师初相识。当时是外国语学院组织的研究生师生双选会,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到教室,等待着导师们的到来。由于我们都是刚入学的新生,彼此还不是很熟悉,所以教室里很安静,都是跟坐的相邻的同学简单交流着。每一位研究生都有一位导师,而选择导师就是那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当时我是既兴奋又害怕,兴奋的是可以见到外国语学院导师的“真人”了,害怕的是万一我选择的导师不选择我呢,我想当时其他的同学跟我有同样的心情。伴随着复杂的心情,导师们陆陆续续地来到了教室,坐在第一排,跟我们面对面。我的心砰砰得跳了起来,直到我看到那抹让人安心的笑容,是的,正是康立新老师的微笑。这就是我和我的导师最初的相识片段,没有激情澎湃,没有豪言壮语,甚至都没有导师的参与,只有我的内心由波澜起伏到安定祥和。

初知篇

第一次和导师相知,彼此交谈的日子,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我想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场景。那是在确认我是康立新导师的学生后的几天,我的心情很激动也很矛盾。那几天,我总是拿着手机在捉摸该怎么跟导师联系,会不会打扰到导师,我这样的措辞是不是礼貌等等。当我选好适当的时间给康老师打电话时,我还是很紧张,怕导师不喜欢我,说真的,真的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后来,康老师很认真的回复我的所有问题,同时在我发出邀请时及时加我为微信好友,这些让我感到特备温暖,尤其是工作三年后再次进入校园,我的感受要比普通应届生强烈的多。

然而,还不止这些。之后我选择完研究生课程后,需要去找导师签字。可是,不巧的是康老师那几天课程特别多。但是,为了给我签字,康老师多次跟我协调时间,最后是在老师从工教赶往文科2号楼的路上给我亲笔签下了名字。到现在我都忘不了康老师一边走路一边拿笔签名画面。这也是康老师用行动给我上的第一课:严于律己,绝不弄虚作假。和有的导师让学生自己签字的情况作对比,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这同时也可以拓展到做学问上面。这就是我和我的导师最初相知的片段,没有嘘寒问暖,没有客套寒暄,甚至没有过多的语言沟通,但是从却从康老师的行动收获良多。

相知篇

人的一生最难找寻但却无法避免、时时刻刻都在找寻的就是方向,梦想的方向,人生的方向,学术的方向,都在不经意间困扰着我们。对于一些人来讲,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在青葱的岁月之中,站在十字路口上徘徊,彷徨于前行的方向,踟蹰于人生的进退,迷茫于梦想的抉择。每感于此,我们都希望在这个时候会有一个人出现,倾听我们内心的挣扎,了解我们现实的需求,指引我们未来的方向。

这个人就是我们称之为“导师”的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导者倾听了解指引矣,如是而已,恰如其分。然而我与我的导师至今相识七个月,没有听她说过什么大道理,也不曾见她做过什么大事情,但我却在与她接触的过程中,而越发地明了了自己的种种方向,越发清楚了自己的人生所求,也越发懂得了人生存在的意义。同时,我也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个道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要身体力行。在日常生活中,从导师身上学到的点点滴滴都在影响着我,无形之中规范着我的言行举止。

相处篇

初入学时,我跟同学们都在商量着跟导师的相处之道,都在绞尽脑汁地想给自己的导师留个好印象。但是在跟康老师接触之后,我就放松下来了。虽然康老师也是跟其他搞学术的老师一样做学问时不苟言笑的,稍显严肃,但是,平日里老师很平易近人,更不会跟我们学生计较。每次我们去康老师的办公室,老师都会很热情的招呼我们,告诉我们有茶叶自己可以泡茶喝等等。虽然在常人看来,这只是一个很平常的小事,但是,就是这么一件小事情瞬间就让我们做学生将心理的那一丝拘谨也放下来了。

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老师主动召集我们同门师兄妹,建了我们“同门兄弟姐妹”微信群。微信群瞬间就拉近了学生和导师的距离;同时又方便了学生跟导师的交流;更为不同年级的同门姐妹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无论是有关学术的还是有关生活的;更是给我们研究生建造了一个无形的家园,让像我一样辞去工作再求学的学子感觉到了家的温暖。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微信群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研究生平时联系都不够紧密,跟本科生的相处模式完全不一样,但是研究生也是需要有集体感的,而这样的同门姐妹微信群恰恰能满足研究生的这种需求。正是微信群让我与导师的关系紧密起来了,我随时随地都可以联系到老师,可以看到老师发送的有关信息,可以通过微信聆听老师的教诲。当然,在老师有时间的时候,我也会跑去老师的办公室跟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不断的交流中,导师教会了我认真和负责。

最后,我想对您说:不论时间过去多么久,也不管来路有多么坎坷,更不用理会有多少的波折,只希望您是最快乐、最开心的那一个!虽然您教的是书,但是翻开的却是人生无数精彩的篇章;树的是人,长成的是世间顶天立地的儿女;燃的是烛,焚尽的是心头红泪始干的血汗;最最亲爱的康老师啊,愿辛劳的您,收到无尽诚挚的祝福,绽放无尽真心的微笑!

上一条:亦师亦友 下一条:微阳初至晓晖舒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