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苏涌翔,中共党员,河南鲁山人,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16级研究生,曾任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新媒体中心副主任,河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2017级、2018级辅导员。研究生期间获奖情况:荣获“2017-2018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8年校内学业三等奖学金”,“2017年校内学业一等奖学金”,“2016年校内学业一等奖学金”,“2017-2018年度校级石油装备设计大赛一等奖”,“第七届学术论坛一等奖”,“第七届学术论坛最佳汇报人”,“2016-2017年度数学建模比赛二等奖”,“2016-2017年度暑期社会实践三等奖”,“优秀研究生”,和“优秀研究生干部”等。科研方面:发表学术论文13篇(SCI检索5篇,国际会议CPCI/EI检索4篇,EI检索1篇,重要期刊2篇,北大核心期刊1篇),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与研究国家自研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联合基金项目1项。
读研期间感悟:
研途——关键能力
科研之路也叫积极探索之路,行走在探索的路上,我们都应该具备或者培养这4种关键能力:1.质疑能力;2.归纳总结能力;3.联想能力;4.异想天开能力。
1:质疑能力。科研本身的目的是在于创造新的东西,而新的东西往往不是否定了旧有的东西,就是改善了旧有的东西,或者解决了原来没有发现的问题。三者都是在质疑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就我个人不完善的经历而言,我认为,质疑与其说是一种能力,更应该说是一种习惯。养成质疑的习惯,需要从小就开始,当然现在开始永远都不晚。
2:归纳总结能力。在科研过程中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边学边忘,所有的知识杂乱接受,从未将其归纳总结,结果食而不化,看不到整体,就很难从更高的层面上去把握自己的课题。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以及自己或别人的经历,都要进行不断地归纳总结,从其中发现可以借鉴的成分加以吸收,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
3:联想能力。做科研如果就事论事,往往会碰壁,因为显而易见的一些路线并不容易留下来给我们捡漏。往往是在各个不同的课题和学科之间寻找彼此的联系,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现。因此,我们要学会能够把看似不同的方法和事物建立关联,就是一种很高的科研能力。
4:异想天开能力。很多情况下,好的思想来源于异想天开,并不是按部就班的逻辑分析。逻辑分析在执行过程中很重要的,但是好的想法可能更多的要靠异想天开。一贯式教育使我们不敢想,也不能想,这就扼杀了我们的创新潜力。因此,既然选择了科研,就要敢想,敢创新。
另外,在搞科研的道路上一定要多交流,可能研究的方向不同,但是都在相似的领域,总能汲取一些好的方法和建议。在人际交往、身体锻炼、生活规律等各方面都要对自己要求严一点、狠一点。既然选择了“枯燥无味”的科研之路,纵然是荆棘遍野自己也要跪着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