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秦荣荣,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牡丹学院生态学专业2017级研究生。
研究生期间获得奖励:
(1)2017-2018年河南科技大学校一等学业奖学金
(2)2018-2019年河南科技大学校一等学业奖学金
(3)2019-2020年河南科技大学校二等学业奖学金
(4)2019年国家奖学金
(5)2017-2018学年优秀研究生
(6)2018-2019学年优秀研究生
(7)2018年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8)2018年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三等奖
(9)2018年河南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
科研成果:
共发表论文5篇,其中3篇SCI,1篇CSCD核心期刊,1篇B类重要期刊
(1)Rong-rong Qin, Xiao-ling Wang. Effects of crown height on the compensatory growth of Italian ryegrass based on combined effects of stored organic matter and cytokinin[J]. Grassland Science, https://doi.org/10.1111/grs.12243.
(2)秦荣荣, 王晓凌. 根系深度对旱后复水玉米补偿性生长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11):116-122.
(3)Wang X L, Qin R R, Sun R H, et al. No post-drought compensatory growth of corns with root cutting based on cytokinin induced by roots[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18, 205:9-20.
(4)Xiao-Ling W, Rong-Rong Q, Run-Hong S, et al. Effects of plant population density and root-induced cytokinin on the corn compensatory growth during post-drought rewatering[J]. PLOS ONE, 2018, 13(6):e0198878-.
(5)李明月, 王晓凌, 秦荣荣, 郭亚丹. 留茬高度与修剪频率互作对意大利黑麦草补偿性生长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19, 36(9): 2325-2333.
读研感悟:
“梦想是现实开始的地方”——本科四年一晃而过,那时的自己,更多的是享受从高中紧张学习环境下“逃脱”后的轻松,上上课,应付应付作业,然后,随心所欲地做着一切与学习不太沾边的事。快毕业了,后悔一点点找上门,因为不学无术,所以无所适从。焦躁的内心慢慢平静后,告诫自己:“为时不晚,去读研,将失去的时间补回来,将失去的能力找回来,将本该更好的自己寻回来”。很庆幸,如愿以偿,这个让梦想变现实的地方接受了我。那我可以坚定地做一件事了:不负光阴不负己。
研一上学期,主要学习文化课,上课前,给自己发誓:“无论怎样,绝不旷课,一定把英语学好,过六级”。我做到了,还在课余时间翻译相关专业英文文献,从一字一词翻译,到整句整段翻译,到整篇翻译,速度越来越快,用时越来越短,收获知识的满足和变得更好的喜悦完全覆盖了努力时的艰辛。课程结束,2017年寒假,是我进步的转折点——撰写第一篇文章。不得不提的是,王晓凌老师的谆谆教诲,令我受益终身。老师的督促使我克服了寒冬里傲娇的懒惰,不论寒风凛冽,亦或是大雪纷飞,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王老师特别负责,文章一段一段修改,细节一点一点指正,思路一遍一遍捋顺,经过几十遍的反复修改,第一篇文章终于尘埃落定。虽然写文章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在收获的喜悦面前,它却又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甚至,令人怀念。
有了第一篇文章的基础,之后的文章就轻松很多了,同时开始试着撰写英文文章,在这方面,王老师给带来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再次感到自己是个幸运儿。不同于中文文章,英文于我而言还是比较困难的,翻看之前翻译的英文文章,借鉴他人的措辞、专业术语、语句语法,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印象最深的就是,由于杂志社的时间要求,除夕和年初一,上午忙完,下午和晚上还要修改文章,最晚一次到凌晨一点多。说到此处,也真的特别感谢家人的陪伴、支持和照顾,特别暖心。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王晓凌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下,文章最终被接收,第一篇一作SCI发表。
作为一名研究生,不得不提到科研,这是我们的重头戏。对于科研心得,我只想说:“多做、多思、多总结”。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研究生期间的试验使我明白,不可一味埋头只做试验,需边做边总结边修改不当之处,不可一味按照现有试验方案去做,需根据实际举一反三,找到适合自己试验的方法。遇到不明白的,及时与导师沟通,或向同学请教,不要吝啬自己的知识,也不要浪费身边的好资源。试验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熟练的操作,更重要的是内心的自信,这使我一生受益。
除却科研与学习,生活上我也很开心、很满足。研一,我作为最小的师妹,各位师姐对我都很照顾,教我很多学习与生活方面的知识;同专业的同学一起上课、下课、写作业也是蛮令人难忘的;后来,我有了两个善良又可爱的师妹,一起生活、一起科研、一起逛街看电影,给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最后,分享自己的一点感悟:爸爸对我说,他看过一句话:“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后来,这句话在我学习和生活中也有着独特的位置,尤其当我感到困难不想动弹的时候,它激励我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直到克服困难。学习与进步的路上困难总是更多,但往往值得回忆的,恰是让你经历困难后变得更好的时光。未来很长,初心勿忘;天道酬勤,展翅翱翔。
问题专访:
1.不少人在读硕士或者博士后,依旧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你是怎么想的?你对未来有什么计划?
就个人而言呢,本科毕业前就比较迷茫,不知自己将来可以从事何种工作,也觉着自己学历低,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接着读了硕士研究生,更好地武装自己。研究生正式开始前便为自己接下来的三年时间做了初步规划,定下需要完成的目标,并一步步逐个完成,所以,对我而言,毕业后的工作方向还是比较清晰的。对于未来,我会坚持自己的喜好,用热情和耐心对待工作和生活。
2.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曾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研究生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的学习相对而言是轻松的,对我来说,比较难的是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试验的进行。由于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薄弱,所以遇到的困难相对较多,但幸好导师王晓凌和同自习室的师姐们特别负责热情,引导我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甚至手把手教我。我也会用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各种困难并进行总结,用毅力、耐心和勤奋使自己突破重重困难,变得越来越好。
3.不少人都觉得研究生很辛苦,你刚上研究生的时候,会对研究生生活有什么期待吗?
正式上研究生之前,听同学讲过其间的辛苦,因为没有亲身经历,所以并未过于担心,反而有点期待忙碌的生活,感觉这样才不空虚,才能丰富自己。的确,研究生生活如我想象,在不停的试验和写文章中度过。不否认,期间有过痛苦的心情,感觉很难,但突然困难,收获成功时的喜悦亦是无法言表的,每每这个时候,都觉着自己变得更好了,特别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