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政,汉族,共青团员,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硕士阶段共计发表论文9篇(含挂名),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一区SCI论文4篇,四区SCI论文1篇,获得河南科技大学三好研究生荣誉称号。
我一直觉得,“榜样”这个词听起来有些高远,仿佛必须要有什么伟大事迹才能称得上。但慢慢我意识到,榜样未必是要站在讲台上教会别人什么道理,更多时候,是通过一种持续的努力,让别人看到一种可能,一种力量。说实话,我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只是想分享一些自己读研期间的经历,如果它们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启发,那我就很满足了。
我的研究方向是稀土配合物荧光探针,属于食品与化学的交叉学科。一路走来,科研之路虽充满崎岖,但内心的永不服输的傲气却也在砥砺我奋勇前行。三年的时光发表了数篇文章,这些成果现在看起来只是简单的数字,但背后其实藏着很多不被看见的细节:熬夜赶实验、盯着失败的谱图发呆、在反复修改的论文前质疑自己,因实验思路被反复否定而陷入低谷。但好在我遇到了两位特别值得尊敬的导师——张晓宇教授和刘新芳教授。他们不仅在学术上给予我高度的自由和支持,更用他们身上那种“严谨、务实、从不张扬却一直在努力”的科研精神感染着我。他们没有要求我要成为“别人眼中的优秀”,而是让我明白,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心无旁骛的开展科研。
我不是那种一出手就能做出顶刊的科研天才,也没有特别耀眼的背景,但我始终相信一点: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断去积累,那些不起眼的坚持,最终会在未来某一刻开花结果。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科研路上的“小螺丝钉”,但正是这些不起眼的螺丝钉,一点点咬合、坚持不松动,才让整个科研机器稳定而有力地运转起来,推动着科学的齿轮缓慢却坚定地向前迈进。
我知道,这条路不容易,有时甚至很孤独。但幸好,我们不是一个人,还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在各自的领域默默坚持。只要我们每天都过得踏实、有方向,不急不躁,不被一时的得失打乱节奏,那就是属于我们的“成功”。
青春寄语:青春是拼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愿你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热爱中奔赴山海。